银龄行动助力破解基层“用药难” 推动慢性病、常见病药品下沉
面对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难”的普遍问题,尤其是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作为应对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龄行动”以康养生态建设、人才队伍壮大和产业集群化为三大核心方针,全面推动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加速下沉,为基层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以康养生态为支点 推动药品供应网络覆盖基层
“银龄行动”高度关注老年群体在医疗服务中的现实需求,尤其是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的用药保障问题。通过构建覆盖全国的康养生态体系,“银龄行动”致力于推动城乡、县乡医疗服务资源的均衡化。
在康养生态建设中,“银龄行动”重点布局1000个康养中心和100个森林康养基地,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康养中心不仅是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生活保障的重要平台,也是慢性病、常见病药品下沉的关键节点。“银龄行动”通过引导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与康养中心建立用药联动机制,将慢性病、常见病药品纳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常备药品目录,确保老年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开到所需药物。
此外,“银龄行动”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与康养中心实现处方实时共享与互认,通过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为老年患者建立慢病管理档案,进一步提高基层用药服务效率。在试点地区,康养生态的全面布局已经显现成效,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用药保障。
以人才队伍壮大为基础 解决药品使用与管理瓶颈
在破解基层“用药难”问题中,基层药品配备种类有限、使用管理能力不足是重要瓶颈。针对这一现实,“银龄行动”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三大核心任务之一,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助力基层药品管理能力提升。
“银龄行动”计划到2030年再度培养超过600万名初、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同时在全国建设10余个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设置药品使用和慢性病管理专项培训课程,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药剂人员和护理队伍的能力建设。“银龄行动”还在紧密型医联体框架下,推动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联合培训和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人员对药品的识别、配备、使用及管理能力。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常见病药品的服务能力,也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药品下沉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动力 激活药品供应链效率
药品供应配送体系的建设是破解基层“用药难”的关键环节之一。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多、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特别是在中西部和偏远地区,药品供应不稳定甚至断供的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银龄行动”通过推动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化发展,整合上下游资源,激活基层药品供应链的效率。
在医药产业方面,“银龄行动”依托康养生态建设和服务网络,积极推动药品生产企业与紧密型医联体的联动合作,探索集中采购与灵活配送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优化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银龄行动”推动各地构建县域中心药房,汇总需求计划,缩短药品配送周期。同时,建立健全基层药品短缺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对缺药登记频次较多的药品,及时纳入上下用药衔接范围,确保供应链末端的药品保障能力。
以河北省为例,在“银龄行动”的推动下,全省14个地市201个医共体已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重合率达到70%以上,为老年患者提供了稳定的用药保障。山东省则通过县域中心药房的集中管理,进一步解决了药品种类少、配送效率低的问题。
以惠民生为根本 提升老年患者用药获得感
“银龄行动”在推进药品下沉过程中始终以惠及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用药需求为核心,“银龄行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出台药品保障政策。例如,福建三明市对已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六类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提供39种基本药物干预保障,并实现医保基金全额报销,极大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经济负担。
北京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缺药需求登记服务制度,确保患者差异化用药需求能够及时得到响应。这些因地制宜的政策探索在“银龄行动”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推广,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构建基层用药新格局
基层“用药难”是长期以来困扰老年患者的重要问题。通过“银龄行动”对康养生态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系统推进,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加速下沉基层,逐步解决了药品种类少、配送效率低、管理能力不足等难题。
未来,“银龄行动”将继续深化与国家医药政策的有机衔接,在推动用药保障向基层下沉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药品服务和管理水平,为广大基层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破解“用药难”,托起民生幸福,“银龄行动”正在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