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脸识别的时代,能说"不"吗?

2020-12-07 09:32   来源: 互联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解锁、购物、登录、门禁、购房等场景中。公园中的人脸识别、营业厅的人脸识别、滥用人脸识别侵犯个人隐私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焦虑。近日,南京多家销售处被勒令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这是全国首例。然后,天津立法制止了在信用信息背景下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现象。那么,在人脸识别的时代,我们是否想说"不"呢?


人脸识别频率"麻烦"如何使"面部扫描"不受伤?


在技术商品化的过程中,除了"不要做"的红线之外,企业还需要明确"不应该做"的界限,"不做坏事"应该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


1607304829858593.png


人工智能技术的蝴蝶效应正从科幻小说的讨论转变为真正的争议。作为人工智能技术最典型的应用,人脸识别继续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风口。


一方面,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安全、交通等领域,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现已广泛应用于支付、实名登记、解锁解密等场景中,人们确实享受着人脸识别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相机安装在不同的场景中,对技术滥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销售处到办公室,如何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保护我们的脸,如何在需要通过诸如钉钉之类的办公软件进行"人脸识别"的情况下,保护面部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这已成为技术成熟和着陆过程中的最大挑战。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是以前的一种新技术,在人脸识别应用的早期阶段出现一定的"真空期"是可以原谅的,但当人脸识别技术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复制的时候,及时制定标准和进行立法规制就显得十分迫切。


幸运的是,立法进程已经加快。今年一月,中国支付结算协会还制定了"面部识别离线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中国支付结算协会在公约中表示,会员单位应建立面部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机制。今年10月,关于保护个人信息的正式立法旨在规范平台未经授权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最近,天津率先立法禁止滥用人脸识别,各地也在跟进规范人脸识别法律制度的步伐。


目前,美国一些城市已经明确禁止执法部门和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和监控技术。今年早些时候,欧盟起草了一项计划,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为期三到五年。现在,中国加入了"受限"人脸识别应用的行列。


可以看出,加强对个人信息收集的立法监督是大势所趋,但更重要的是,毕竟无论是行政监管还是立法制约,与当前市场形势的直接变化相比,法律力量已经是最后一道防范社会风险的防火墙。在此防火墙之前,作为技术应用的第一守护者,更需要的是对技术应用领域的以人为本的敬畏,以及对技术应用边界的警惕。


毕竟,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如何使用技术是技术应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数字时代,人脸识别比指纹、签名等验证更方便,但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应是隐私披露和侵犯个人权利。


因此,在技术商品化的过程中,除了"不能划出明确的红线"之外,企业还需要明确"不应该"的界限,"不做坏事"应该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关于人脸识别的争论,处于风暴最前沿的科技巨头首当其冲。此前,IBM自愿放弃了人脸识别业务,并宣布不再提供、开发或研究任何人脸识别和人脸分析软件,而微软去年删除了其最大的公众人脸识别数据库。


根据央视此前发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8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7%,到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0亿元。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人才市场。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大众导报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